研制原子弹这事儿难度实在是太大了,苏联的援助也就没了,技术上遇到不少难题,国家经济又吃紧,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。搞“两弹”的花费特别大,没法一下子拿那么多资金,怕会影响到常规武器的制造和国家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。这个事儿得暂时先搁置一边,等国家经济条件好点,再考虑继续推进。
提到咱们中国原子弹的研发,少不了60年代头那阵子针对要不要继续研究的争论。当时,国家刚经历了大跃进,经济一片混乱,饿肚子的人满街跑。再加上苏联突然撤走专家,把技术资料一股脑儿都带走,扔下一堆烂摊子。有不少人觉得,这个原子弹项目花的钱太多,太难搞,干脆停一停,等日子好过点再继续也不亏。反对继续的那拨主要是负责经济管理的部门,他们天天算账,眼见现实的压力。大家的观点可不是无中生有,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的,觉得贸然推进,可能会把整个国家带崩溃。
先得说说背景吧,1955年咱们中国开始搞核能研究,起初还靠苏联帮衬,提供技术、设备和专家,帮了不少忙。到了1958年,国家正式决定搞原子弹,导弹的事儿也一块儿推进。那段时间,国家正拼着搞大跃进,工业和农业都想一口吃个胖子,结果倒适得其反,闹了不少乱子。1959到1961年,他们连续三年遇上天灾,人们的粮食产量大减,城市里配给都捉襟见肘,农村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。
到了1960年7月,苏联突然撕毁协议,把所有的专家撤走,还带走了蓝图和资料。这下子,我国的工业基础就彻底暴露出来了:钢铁产量不够高,精密仪器缺得厉害,铀矿的开采技术也还落后,核物理方面的人才更是捉襟见肘。要搞原子弹,那得上万种材料,数百台设备,许多东西根本没法在国内造,得靠进口或者自主研发,花的钱也是嗖嗖地涨。
看到这些情况,反对的一方就觉得没必要这么快冲刺,他们的想法是,原子弹这玩意儿太高大上了,也太费劲了,国家现在基础还不扎实,经不起折腾。得先把经济搞上去,把工业基础扎稳了,再考虑搞也不迟。举个例子,铀235的分离技术,苏联帮忙的时候还行,但一走,试验次数多了就出问题,设备腐蚀得厉害,工人操作起来风险也大。提炼铀得建超大型工厂,用电量特别惊人,那时全国的电力都捉襟见肘,很多地方还停电,给工序带来不少麻烦。
搞两弹这些事儿,光是每年就得拿出几亿到十几亿人民币的资金,来源呢?说实话,国家财政本身就紧张,财政赤字挺厉害,粮食都得省着吃,偏偏把钱全砸到原子弹上,估计会挤占其他重要开支。比如说,现在的常规武器装备,坦克、大炮、飞机这些,都是国防的主力军,一旦资金被抽走,军队的战斗力就会打折扣。再比如,民用经济那块,农业要用化肥厂,轻工业得靠纺织机,重工业少不了机床,这些都得钱支持。要是原子弹项目继续推进,必然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,无头绪的抢粮食、吃不上饭,怎么还能谈得上国防战略啊?
他们那算得上账吗?说到1960年啊,国家预算确实紧张,财政总规模有限,民生和基础建设都得省着用,不过国防支出占了很大一块,而两弹的专项经费,就占到整个国防费的四成多。苏联撤走后,自力更生这路走得更难,意味着得从头学起,时间像打了个折,成本还得翻倍涨。技术层面上,核反应堆设计、链式反应的控制这些难题,没得外援帮忙,失败的可能性大,浪费也是屡屡发生。工业基础那阵子特别薄弱,精密加工水平差,很多零件达不到要求,搞实验证明经常出问题。说到国家经济困难的程度,那真是让人心疼呀。
到了1961年,粮食的产量比起1958年足足少了三成,工业的产值也跟着下滑,外汇储备都快耗光了。有人提议暂时先把原子弹这事搁一边,集中精力搞好日常的武器和经济建设。等工业水平提高啦,人才多了,钱袋子鼓起来了,再考虑上原子弹也不迟。这样的主张挺贴合实际的哈,那一年百姓生活确实挺难过的,领导们每天都得听汇报,心里清楚轻重缓急,不会盲目行动。
不过,也有不同的声音。那些军事背景出身的领导人觉得,眼前的国际局势挺紧张的——美国在台湾海峡搞事,苏联在边境又闹腾,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不能忽视。可是,持不同意见的人,从经济角度来看问题也挺有道理。他们不是反对搞核武,而是觉得时机还没成熟。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少,比如英国在二战后经济陷入低迷,也曾一度推迟了核项目的推进。咱们的工业基础比英国还差得远,起步晚,积累少,要搞两弹真得跨越多个学科,包括物理、化学、冶金、电子这些都得跟上,那会儿大学毕业生还少,科研院所设备也落后。暂停一段时间,反倒能让资源更合理地分配,避免孤注一掷的风险。
不过,历史的轨迹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发展。1961年,北戴河会议讨论了这事儿,中央最终决定还是要继续搞。1962年,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,周恩来亲自负责,做了很多精简和集中资源的工作。到了1964年,原子弹成功引爆;1967年氢弹试爆;1970年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。这一连串的成果,证明了坚持走这条路是对的,但也不代表反对暂停的那些观点没有道理。当时经济确实有难题,建议暂停的人考虑了民生和发展平衡。如果采纳了他们的建议,或许经济恢复得会更快一些,可那样国家面临的国防压力就会更大。两弹一星的成功,不仅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,也让咱们在美苏夹击下站稳了脚跟。过程中确实挺苦的,科研人员在戈壁滩上吃沙子,工厂工人加班加点,全国都勒紧裤腰带,大家都在全力支持。
支持暂停的人,留存下来的资料挺少,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,比如李富春、薄一波啥的,都是在计委和国务院管计划的。他们每天都跟财务、数字打交道,明白一笔经费挪走的后果。这帮人挺理智的,不是反对国家大事,而是考虑得很实际。放到今天来看,也能理解:企业投资重大的项目,总得先盘算风险,再做决策,国家也是一样。两弹项目花的钱不少,但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,不光提升了科技水平,还拉动了电子、材料等行业的发展。要是暂停,也许能避免眼前的痛苦,但从长远看,可能会错过难得的机遇。在国际上,五常国造原子弹的时间差别还挺明显:美国1945年,苏联1949年,英国1952年,法国1960年,而咱们中国,到1964年才成功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难题,但中国是那会儿最穷的国家,却是发展最快的几个之一,真挺牛的。
他们的见解还提醒我们,发展不能只看一方面的成就。基础工业的薄弱意味着尖端项目没法长久推进,像苏联援助一断,暴露了仰赖外援的风险,靠自立才是突破口。可是,有的人就坚持要暂停,认为应该先把根基牢固,再去追求突破。在国家经济吃紧的时候,优先考虑民生和日常的国防,挺合理的。毕竟,搞两弹耗费的经费不少,确实占据了预算的很大份额,影响到其他行业正常发展。等经济好转了,再去攻坚,效率会更高。技术上,挑战不少,苏联的援助取消了,原有的蓝图就没了,只能重新摸索,结果失败的代价不小。再加上工业基础薄弱,机床的精度不够,材料纯度也不够,都是实际存在的硬伤,瓶颈一箩筐。
总之,这种看法虽然没有成为主流,但确实值得记住。它反映了当时的实际困境——经济困顿、技术难题以及国际压力多重叠加。主张先暂停,等经济条件改善再继续推进,绝不是懦弱,而是挺理智的。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没法否认,但其中的争议也让过程更贴近现实。那些人没必要去美化,他们只是说了真话。核武器的发展历程,各国都经历过类似的辩论,中国也一样。最终选择坚持,表明了决心,但这观点的提醒也不得不重视——发展不能操之过急,要稳扎稳打。
在线炒股配资公司,红旗策略,炒股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